探秘地球上最致命的自然環境

  • 艾拉•達維斯
  • (Ella Davies)
自然災害

圖像來源,deco/alamy

圖像加註文字,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危險

多數人都曾受過天氣的蹂躪,有的在風暴中被雨水淋濕,有的被熾熱的陽光烤得渾身通紅。但在某些地方,大自然母親的確會奪走我們的生命。從致命風暴到火山噴發,危險幾乎無處不在。

地球上的這些危險區域,究竟哪���個最為致命?

讓我們從四個方面來尋找地球上最致命的地方。

旋渦

圖像來源,cephas picture library/alamy

圖像加註文字,挪威薩爾特流的潮汐旋渦

水對人類顯然會構成威脅,因為我們很不適應水生環境。儘管人類很擅長造船,但國際海事組織的報告顯示,2012年有1,051人葬身大海。不過,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直接死於海浪。

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加強了海浪的威力,使得某些水域比其他水域更加危險。挪威索厄特特勞門海峽的薩爾特流號稱是世界最強水旋渦。科學家已經對這裏展開了深入研究,因此在經驗豐富的船長帶領下,遊客可以乘坐充氣艇穿越其中。

即使身處乾燥的陸地,也仍然難逃水的威脅。對於生活在海邊的人來說,海平面上升引發的災害尤其危險。馬爾代夫是分佈在印度洋上的一群地勢低窪的島嶼和環礁,這裏也被稱作"朝生暮死群島",因為它們很容易被上漲的海平面淹沒。隨著氣候持續變化,這種風險每年都在增加。

在海嘯或風暴潮期間,海平面會突然上漲,對人類構成極大的威脅。

破壞

圖像來源,Mark pearson/alamy

圖像加註文字,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造成了巨大破壞

海嘯是由一個或一系列巨大的波浪引發的水面突然升高,可能造成毀滅性後果。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的統計,多數海嘯都發生在太平洋,比例高達71%。然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委員會海嘯部門負責人索吉爾德•阿魯普(Thorkild Aarup)表示,地震引發的海嘯卻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俯衝帶上。

目前已經有一套全球化海嘯預警系統,用於保護人們免受這些自然災害的威脅。但在某些地方,預警時間卻只有短短20分鐘,所以海嘯仍會奪走很多人的生命。

2004年,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近海域發生的地震引發近期歷史上最致命的海嘯,造成15個國家的28萬人死亡。死亡人數如此之多,令人難以理解。然而,洪水泛濫還曾造成過更大的死亡事件。

據估計,1931年夏季發生在中國長江流域的洪災造成數百萬人死亡,但官方記錄卻對死亡人數輕描淡寫。那年冬天曾經下過暴雪,之後的冰雪融化加上異常強降雨天氣引發了這場堪稱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如今,仍有數十億人生活在中國最大河流的洪災區範圍內,而隨著氣候不斷變化,洪災引發的擔憂越發嚴重。

殺人湖

圖像來源,jbdodane/alamy

圖像加註文字,喀麥隆的尼奧斯湖二氧化碳濃度超出人類承受範圍

空氣

非洲曾經發現過很多"殺人湖",但真正的危險並非湖水。

喀麥隆的尼奧斯湖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和盧旺達交界處的基伍湖都隱藏著看不見的危險。這些湖都位於火山活動地區,因此會有二氧化碳從地下滲漏。

在"湖泊噴發"期間,二氧化碳會從湖底噴出,形成雲。由於這種氣體比空氣重,所以便會下沉,驅散氧氣,令周圍的所有生命都窒息而死。在20世紀80年代的兩次噴發奪走了喀麥隆1,700人和3,500頭牲畜的生命後,專家設計了許多安全的方法,定期用管道和虹吸管給尼奧斯湖"洩氣"。

類似的危險已經在基伍湖抬頭,那裏也會從地下洩露沼氣。當地已經建立了一個項目,利用抽取出來的氣體為當地的數百萬人提供電力。

但致命的不只是氣體,當狂風大作時,空氣本身也會奪走人的性命。

風災

圖像來源,Space by nasa/alamy

圖像加註文字,海地極易遭受風災

從全年平均值來看,南極洲的丹尼森角(Cape Denison)是世界上風力最強的地方。意料之中的是,那裏並沒有人類居住。然而,季風卻會給很多人口稠密的地方造成破壞。

最強的風暴形成於赤道以北和以南的溫暖海域。在那裏,信風因為氣壓變化而被增強,然後在科裏奧利效應的作用下旋轉起來,從而形成旋轉的天氣系統,也就是颶風、旋風和颱風。

從這個角度來看,海地是加勒比海最容易遭受風災的島嶼。它不僅地處颶風通道,而且因為貧窮導致該國抗災能力不足。當地的住宅都建造於洪泛平原上,森林等天然屏障都已退化,而經濟發展也不穩定,無法建設防洪或預警系統。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最嚴重的風暴所造成的傷亡人數未必最多。

舊金山地震後的景象

圖像來源,Glasshouse images/alamy

圖像加註文字,1906年舊金山地震後的景象

喬恩•伯克曼(Jörn Birkmann)是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自然災害風險專家。他表示,旋風之所以危險,是因為難以預測。

"需要強調的是,旋風路線會改變空間形態。"他說,"也就是說,在一些從沒見過旋風或很少見過旋風的地方,也會出現旋風。這些地區風險很高,因為那裏的人們和社區對如何預防旋風知之甚少。"

伯克曼所在的團隊負責為聯合國大學編撰《世界風險報告》。這份報告全面考慮了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和抗災能力,然後列舉了最易受到自然災害破壞的國家,目的是希望世界各地共同抗災。

2016年,瓦努阿圖位居榜首。這個島國每年都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2015年,該國短短幾周內就先後發生地震、火山噴發和嚴重旋風,官方報告的死亡人數為11人。

相對較低的死亡人數證明,世界範圍內的抗災措施的確發揮了作用:一方面,用更加先進的基礎設施降低災害造成的破壞;另一方面,通過更好的救助措施減輕災後影響。作為對比,歷史上由風災造成的最大傷亡事故發生在1970年11月,孟加拉國當時遭到颱風波拉的襲擊,造成50萬人死亡。

加利福尼亞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的一部分

圖像來源,Nik wheeler/alamy

圖像加註文字,加利福尼亞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的一部分

地表

如果說有一件事情把世界上最致命的地方連為一體,那就是構造活動。

地球由可以移動的板塊構成,板塊之間會相互碰撞,從而釋放能量。當能量釋放時,地表會破裂,釋放地震波,引發地震。

有記錄的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發生在1556年的中國陝西,當時的死亡人數估計超過80萬。由於地震還會觸發海嘯,所以公平地講,它與洪水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二者都有可能成為最致命的自然災害。

貫穿加州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地處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板塊的交界處,成為最著名的板塊邊界之一。由於距離好萊塢很近,也就難怪美國的電影公司專門拍攝了一部與之同名的動作大片。這裏一旦發生大地震,就將造成重大破壞。

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受到地震破壞最嚴重的還是那些不太富裕的地區。洛杉磯和東京等地震多發地區採用了最先進的建築結構,使之具備抗震能力,從而保護當地居民。但並非所有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的國家——全世界有81%的大規模地震都發生在這裏——都具備這種能力。

根據風險分析公司Verisk Maplecroft匯總的《2015年自然災害風險地圖》(2015 Natural Hazards Risk Atlas),全世界最易遭受自然災害的10座城市有8座位於菲律賓——該國不僅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而且處在颱風帶上。

達納吉爾凹地的嚴酷環境

圖像來源,Agf srl/alamy

圖像加註文字,達納吉爾凹地的嚴酷環境

構造運動的副作用就是火山活動。板塊相互分離時,熾熱的岩漿會從地表噴出,填滿缺口。

埃塞俄比亞的達納吉爾凹地(Danakil Depression)地處三大板塊交界處,這裏經常被稱作"地球上環境最嚴酷的地方",這裏的火山活動之頻繁或許堪稱世界之最。

這裏的年均氣溫約為34.4攝氏度,成為地球上最炎熱的地區之一。由於乾旱少雨,而且四處布滿火山裂口、熱液活動區和鹽田,所以如果你認為沒有人可以在這裏生存,也就不足為奇。但阿法人(Afar)卻把這裏當成自己的家。

事實上,人類向來喜歡定居在不適宜居住的地方,包括探索火海噴湧的山巒。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龐貝,這座意大利古城最終被維蘇威火山噴發出來的熔岩埋葬。但還有很多現代城市也可以看到活火山。例如,那不勒斯與維蘇威火山的距離就不到6英里,而墨西哥城外43公里就是波波卡特佩特火山。

根據環球火山模型網絡(Global Volcano Model)2015年發佈的研究,過去400年,20萬人死於火山造成的直接破壞。這個國際專家團還列舉了火山爆發風險最大的地方。印度尼西亞位居首位。

印度尼西亞默拉皮火山在2010年猛烈噴發

圖像來源,Reuters/alamy

圖像加註文字,印度尼西亞默拉皮火山在2010年猛烈噴發

松巴哇島上的坦博拉火山在1815年直接奪走了7萬人的生命,令整個北半球遭遇了"沒有夏天的一年"。那次噴發短暫地改變了氣候,因此最終通過饑荒和疾病奪走了更多的生命。

2010年爆發的墨皮拉火山也造成了嚴重破壞,由此產生的爆炸和令人窒息的火山灰雲導致350多人死亡。不過,及時的疏散還是挽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

不過,熔岩今後對人類的威脅或許還趕不上高溫天氣。2003年,整個歐洲有7萬人死於熱浪。城市地區風險尤其顯著,因為隨著城市的發展,熱浪給人類帶來的破壞可能會超過以往。

減災專家會盡其所能地保護我們的安全。但真正給我們帶來最大麻煩的,或許恰恰是我們在人口繁殖和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功。

請訪問BBC Earth閲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