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處的秘密:動物王國的最強音

  • 佐伊•科米爾
  • Zoe Cormier
,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聲波在水中的傳播速度遠遠超過其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海水中的速度約為每秒1500米,而空氣中僅為每秒340米——快了足足四倍不止。

站在海岸邊可能感受不到,但在海浪之下,海水翻滾,管弦樂聲不絶於耳。

波濤之下,海水吞噬了陽光。 海平面以下僅200米處,就不可能進行光合作用了。到了1000米處,光線就止步不前了。 這就是深海——地球上最大、最暗無天日的棲息地。

越到海洋深處,陽光就越不重要,而聲音的地位則愈發凸顯了。

海豚和鯨魚這一類鯨目動物,都需要通過聲音來互相理解、定位巡航,甚至是統治一方領地。鯨目動物對聲音的依賴遠勝其他物種,也不足為奇。

猿類以其色覺聞名,人類也喜歡把自己歸為視覺生物,但那些昂貴的眼科設備對鯨目動物來說都是無用的。 相反,他們已經進化出一些地球上最與眾不同、最複雜、最獨一無二的發聲構造和習性。 鯨目動物能看到聲音,還能夠感受到聲音。

康奈爾大學神經生物學和行為學系的鯨類專家克拉克教授(Christopher Clark)說:「研究鯨類動物的發聲能力是為了探索生物進化的創造力。過去70年裏,人們一直致力於開發聲吶檢測設備,實際上是在學習鯨類習性的原理,試圖把這套它們沿用了數百萬年的東西化為己用,開發人類自己的聲吶設備。」

聲音在水中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遠

聲波在水中的傳播速度遠遠超過其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海水中的速度約為每秒1500米,而空氣中僅為每秒340米——快了四倍左右。 震動後形成的波,在通過介質(例如水或空氣)傳播後,就形成了聲音。液體中原子的密度大於氣體中的原子密度,所以聲音在海洋中傳播得更快。

為適應海底生活而進化

海豚和鯨魚的祖先從陸地遷移到海里,那時,為了適應新環境,它們的解剖學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眼珠縮小,前肢進化成鰭狀肢,後腿則合併成鰭。由於不需要維持體溫,它們的體毛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層由脂肪膨脹而成的厚厚的鯨脂外殼,使鯨魚在世界上最冷的水域也能保持體溫恆定。

利用回聲定位的動物 - 包括我們人類

羅西特教授(Professor Rossiter)還研究一種捕食昆蟲的蝙蝠,可以像齒鯨一樣利用回聲定位:和海豚一樣,這些蝙蝠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射出一陣超聲波。通過回聲,它們能夠定位到獵物所在,隨後飛至獵物棲息地。

他說: 「完全可以理解,身處洞穴或深海這樣的黑暗環境中,生物是怎麼進化出回聲定位的—— 實際上,有許多盲人已經學會了如何利用回聲定位。即使是視覺正常的人,也能通過聽聲音來辨別出自己身處何處,是在一個大的會議廳裏,還是在一個擠滿人的小空間。蝙蝠保留了典型的哺乳動物的耳朵,鯨目動物的回聲定位系統則更加完善。」

聲音的演變

為了適應水下的聲學環境,海豚和鯨魚的聽覺器官進行了極大的演變。水的密度比空氣大,因此聲波進入鯨類耳朵後,幾乎不產生「聲阻抗」:即聲波以直線穿過海洋生物的頭部,而不是像陸地動物那樣,以一定的折射率進入耳朵。 聲波到達鯨魚頭骨後,由於其速度或功率不發生改變,雙耳之間會產生一種「聲波干涉」,這對它們定位聲源造成了一定干擾。

為了避免這種干擾,鯨目動物已經在耳朵裏進化出了一個空氣袋。 它們的中耳結構已經從頭骨內部移動到外部:鼓膜(耳鼓)和小骨(耳骨)被包裹在的巨大的球狀骨殼「鼓膜泡」內。

。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鯨魚鼓膜泡,並排放置的是鬥牛犬頭骨。

鯨類的聽覺系統如此獨到,也歸功於其他解剖結構:與人類不同,其錐形鼓膜伸入鼓膜泡中,不呈鼓狀,也不順著頭骨平行延伸至耳道口。克拉克教授說:「以鬚鯨為例,它們的鼓膜就像一面大旗在旗桿上晃動;而海豚的鼓膜則更像是一個音叉,更硬一點。」

齒鯨的拉丁學名叫作odontocetes,下顎能夠接收聲波,將其傳入耳中。

完美高音

這些因素結合到一起,加之鯨目動物進化而成的獨特器官,使得它們能夠以一種和地球上的其他動物都不同的方式,來感知聲音,利用聲音。人類的聲波頻率感知範圍是20赫茲(Hz)到20000赫茲,一隻寬吻海豚則能夠聽到頻率高達160000赫茲的聲音—— 遠超過了狗的感知範圍。寬吻海豚對我們聽不到的高音調非常敏感:它們的射頻在44000赫茲上下。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或多或少都會用到聲波,但齒鯨可以稱得上是動物王國裏數一數二的高音達人了。

低音能手

另一方面,低音領域的王冠非鬚鯨莫屬了—— 它們就是動物音樂屆的低音符號。齒鯨高聲鳴叫相互交流,有時發出更高的咔噠聲來鎖定獵物。而鬚鯨卻慣用低沉而持續,或呻吟或咆哮的聲音,互相歌唱。通常聲波頻率很低,無法被人耳捕捉到——例如藍鯨,聲波頻率可能只有14赫茲,人耳根本無法聽見。

低頻聲波的散射、失真和傳輸損失較少,因此往往能傳播更遠,所以鬚鯨可以在數千公里的巨大範圍內相互通信。

通過一種巧妙的策略,它們實現了遠距離通信:利用「深海聲道」,也叫SOFAR聲道(聲學定位測距聲道)來傳播聲頻。 根據海洋的物理特性,靠近海平面附近的聲波較少;但在表面以下,隨著水深和維度的變化,聲波的傳播速度會發生變化,在傳播時的傳輸損失也比較低。

歌聲綿延數英里

海水中鯨魚的歌聲在水平波段內能傳播至數千公里遠,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聲波導」。20世紀40年代,冷戰時期的科學家們發現了這種深海聲道的存在,並且將之應用到了潛艇戰中,不過只是戰略性地監聽數千公里外的蘇聯潛艇。

。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鯨魚:遠距離交流專家

利用海洋不同深度具有的不同聲學特性來發送信號,以延伸傳播距離的,海軍不是第一人。早在海軍之前,鯨類就已經有一套自己的行為模式,能夠實現遠距離通信:舉個例子,長鬚鯨在海面的聲音傳播距離僅有250公里,但如果是通過深海聲道傳播,傳播距離最遠可超過6000公里。

克拉克教授解釋說:「鯨類靠近水面時,發出的呼叫經過海面和海洋大陸棚的折射後,迅速就會消散了。但是一旦進入深海領域,海水物理折射率低,聲能就牢牢地待在水裏,聲波也就能夠傳播得更遠、更快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身處弗吉尼亞州,通過水中聽音器能夠聽到千里之外,有藍鯨在愛爾蘭的海岸邊歌唱。」

通過深海聲道,鬚鯨不僅能夠實現互相通信,還能巡航。由於聲波遇到障礙物會彈回,通過這種回聲定位,他們能在腦內畫好一張海地地圖。

他解釋道:「我追蹤過一群藍鯨,它們在海中山、島嶼和海底大陸架之間激流迴旋——不是漫無目的地亂遊,而是通過發出波長長達一個足球場的聲波,直接遊去聲音定位出來的地方。比起回聲定位,這種方式更像是『回聲測繪』或者『回聲測域』。」

「為了研究這些動物,我必須徹底重塑時間和空間觀念,因為聲波的傳播速度為一分鐘25000英里——假設250英里處有一沿海大陸架,那麼聲波到達要花上10分鐘,返回又要10分鐘。人類世界不存在等20分鐘就為了聽個響的。但是藍鯨等得下去,甚至還能繪製身處環境的聲學地圖。」

聲音最嘹亮的動物

動物王國裏,鯨須的聲音不僅能到達最遠處,這些深淵巨人們也能夠發出最為嘹亮的聲音:藍鯨的聲音可以達到180分貝,創下了世界紀錄——噴氣式飛機發出的聲音也不過如此了。

耗時最長的歌

鬚鯨還是動物界呼叫聲最長的記錄保持者,還創作出過若干著名的歌謠(一說是為了繁殖,尚未證實)。保持這個記錄的是鬚鯨中的座頭鯨:雄性座頭鯨一次唱歌可達數小時(不斷重唱同一首約10分鐘長度的歌曲)。一如人類的音樂一般,它們會重覆歌曲中的片段,反覆尖叫、咆哮和呻吟。每個片段可能長達30分鐘,最長的一首歌可能要唱上23小時。

座頭鯨還保持了一項記錄,鯨類中發行過最多黑膠唱片的要屬它們: 1979年,《國家地理》雜誌將《座頭鯨之歌》作為隨刊附贈,發行了1000萬份——10種語言版本共同發行。在座頭鯨身上,許多科學家看到了一種文化的形式:不同地區的鯨魚每年會吟唱不同的歌曲,所有雄性唱的都是同一首歌。《千里之歌》的作者、音樂學家羅森博格(David Rothenberg)稱,它們唱的是一首「國歌」 。 值得注意的是,座頭鯨群體會對歌曲進行改編—— 一周之內,所有雄性就又能夠做到同步尖叫、咆哮和呻吟了。

發現鯨魚之歌

我們知道,古代水手會聽到鯨魚穿過船體的聲音,他們不知道聽到的是什麼(傳說是美人魚的歌聲)。 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才發現了鯨魚之歌,當時駐扎在百慕大的美國科學家們在監聽蘇聯潛艇的時候,意外捕獲了這些聲音。

此後15年,美國海軍一直沒有對外公布鯨魚之歌的事情。直到1967年,工程師沃特林頓(Frank Watlington)才將所有刻錄下來的鯨歌交給了佩恩(Roger Payne),佩恩是一名生物學家,專攻蝙蝠和貓頭鷹的聲音。沃特靈頓發現,發現鯨歌可以分成若干段落,能夠一遍遍完美地重覆。

在佩恩著手研究座頭鯨鯨歌時,他發現,每年雄性座頭鯨都會有一首新的鯨歌。1970年,佩恩和沃特靈頓將所有鯨歌整理成一個專輯,發行的《座頭鯨之歌》在一片爭議中開啟了一場環保運動。使成千上萬的人意識到,這些歌曲的演唱者竟是一種被人類大量屠殺了數百年的動物。於是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運動,以至於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直接決定,10年內暫停全球範圍內的商業捕鯨活動——當時,10年的商業捕殺時間足以讓鯨魚滅亡。

無心插柳之間,軍事研究竟引發了物種啟蒙和保護運動。

海豚回聲定位系統在軍隊中的應用

要研究鯨魚和海豚的聲學能力,美國軍方自然有其他的借口。海豚、虎鯨和白鯨這類齒鯨,不僅能夠通過回聲定位來映射周遭環境,還能夠用它來定位獵物位置。通過震動頭頂鼻尖處的「聲唇」,海豚能夠通過其額隆(前額的圓形凸起)來調節聲波束, 用來瞄凖獵物。聲波撞到獵物後自動彈回,海豚接收到這一信號(大多通過下頜接收),不僅能定位到獵物位置,還能判斷出其尺寸。

海豚的回聲定位系統十分敏銳,甚至通過鰾的大小就能夠預判魚有多大。而白鯨回聲定位更為精密,在一塊遮擋物後都能判斷出物體形狀。遠超人類技術水平。

美國軍方認識到要通過海豚來學習水底聲學應用,這也不足為奇。來自美國、俄羅斯、伊朗和烏克蘭四個國家的軍事科學家都研究過海豚:其中一個國家學習了回聲定位,旨在設計出更好的潛艇和聲納探測器;有兩個國家馴化了海豚,使其能夠辨別附近的潛艇��檢測水下爆炸裝置所在、揭開不明物體的真實身份。

20世紀60年代,美國科學家開始利用海豚。越戰期間曾經訓練過一批海豚,不僅用於排雷工作,海豚還要負責把炸藥粘在敵人的船隻上,甚至還要將二氧化碳空心尖管刺入敵方蛙人體內。如今,美國軍方仍然保留了一支海豚特種部隊,目前位於聖地亞哥附近的洛馬角潛艇基地,每年在100多頭海豚上投資的軍費逾2000萬美元。

。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相比其它四感,海豚和鯨魚更加依賴聽覺,用以互相理解、定位巡航,甚至統治一方領地。

夏威夷海洋生物學研究所的歐教授(Professor Whitlow Ou)是海洋哺乳動物研究項目的榮譽研究員,他解釋說:「他們仍在海軍研究範圍之內,因為目前尚未找到替代品——海軍一早就想把海豚換下來了,但沒有付諸行動,因為我們沒有比海豚更好的聲吶了。我們不能百分百探測到埋在沙中的地雷,但是海豚不僅能找到地雷,還不會誤報,不會讓我們白白挖來一堆岩石。」

20世紀70年代,歐博士開始研究海豚回聲定位,當時他被海軍招募,成為一名電子工程師。他專門研究生物聲學,為軍隊開發新的設備。 在他的頭幾個項目裏,有一項研究了開闊水域中海豚能探測到小型球狀物體的最遠距離。

他發現,野生海豚發出的回聲定位,聲音比飼養的要大100倍(研究僅適用於海豚)。他說,海豚可以調整音量大小以適應環境——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被抓捕的海豚聲音小。歐博士說,這一發現可能太過「令人驚訝」了,甚至連他的第一篇論文都被打了回來,因為人們不相信動物還能調整自己的音量。

他說:「論文最終過審發表前,我只得把設備都嚴格檢查了個遍。」

此後,他與軍方的合作開始「走下坡路」。他說:「我希望我所做的研究都能公開發表 ——我不想有所保留。 [比起軍事技術]我更想對科學界有所貢獻。」

未解之謎

事實上,歐教授對海豚生物學的興趣遠遠超過軍事技術,他又花了四十年時間來研究鯨類回聲定位,這也令他獲得了鯨類聲學領域「教父」的美名。

「還有很多問題仍然沒有答案,」歐教授說。 「那麼遠的距離,海豚到底是怎麼分辨物體的?為什麼它們有這種能力? 它們接收的信號是怎麼樣的?信號是怎麼處理的?」

去年,賓州州立大學材料研究院下設數學系的曹文武教授在《應用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 Applied)雜誌上發過一項研究,描述海豚如何使用腦部的油性物質(一種「超級材料」)來發射出窄窄的一束束定向聲波。這種聲波區別於普通的聲波,在傳播時不會四散開來。

他說:「為什麼海豚這種小型動物能夠用小腦定位遠處的魚類,我們從這個點切入進行了研究——海豚的這種能力是教科書解釋不清的。通過肌肉運動,海豚能夠改變頭部形狀,從而改變聲波的角度——這在當時並不為人所知。 至於海豚如何接收聲波信號,我們至今還沒有弄清楚。我甚至還想知道它們是如何做到聲波成像的。」

「我們人類有兩隻眼睛,能夠三維成像。 但海豚如何利用它們的聲學結構系統,接受不同角度傳來的物體信息,這一點仍然是未知。有可能是用耳朵,也有可能是牙齒——現在還是個謎團。」

曹教授將繼續研究齒鯨回聲定位,因為包括這個問題在內的很多問題尚未解決。 誠如研究海豚回聲定位四十年的歐教授所說:「這些迷人的生物有著令人著迷的能力——動物學家也正因此而不斷前行。」

以上圖片皆出自George Karbus Photography / Getty請訪問BBC Travel 閲讀英文原文